你今天撞牆了嗎?
相信有長跑習慣的人都有這種經歷,明明平常訓練可以跑一二十公里,可是有時候才跑不到一半就覺得軟腳,自覺心跳呼吸都還很順,下盤就是使不上力。這就是所謂的撞牆期。
撞牆期有兩種,一種是撞過了又是一尾活龍,一種就像十四億的銅牆鐵壁,撞上去會頭破血流。要如何避免或者順利的潤過去,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運動生理學。
人要能運動,都是靠肌肉的收縮來執行各種動作,因此簡單來說就是看肌肉的耐力與肌力來決定你能運動多久。要順利克服撞牆期,最重要的就是足夠的訓練,包含肌耐力與最大肌力。而這些跟血糖、肌肉內肝醣量、血流量、血紅素、乳酸量、水分、電解質、肺活量、心臟輸出量有關。這邊僅討論可以撞過去的牆。
肝醣的儲存量跟分解速率因人而異,在經過訓練的人身上,可以縮短撞牆期的無力感。所以跑馬拉松的人前一天會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來補充肝醣,而跑步過程中適時的補充糖分,也可以減少撞牆期的不適。
流汗會導致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,常見的脫水症狀有頭暈、頭痛、口乾舌燥等,而電解質流失也會以無力或抽筋來表現。因此運動比賽常常備有鹽巴跟水,甚至是運動飲料順便補糖分。
氧氣進入人體的第一步就是呼吸,而肺活量是可以訓練的,除了增加氧氣的吸入跟滲透入血液,還有怎樣增加呼吸肌的強度,讓運動起來更輕鬆。而像抽菸或某些疾病會降低肺活量,減少氧氣進入人體的效率。
除此之外,要克服撞牆期,肌肉本身的質量也是關鍵,像是肌肉長度、收縮速度、橫斷面積、肌纖維類型比例、微血管密度等。這部分跟遺傳還有後天的訓練有關。像是以前一言不合就可以跑二三十公里,右腳骨折後,跑個十公里右腳就一言不合鬧罷工,這就是肌肉萎縮跟受傷後纖維化導致,只能靠復健跟訓練來彌補。
因此,下次遭遇撞牆期,可以想想看是不是水喝太少、前一餐碳水化合物吃太少、或前一天運動消耗過多肝醣來不及補充等問題,可以透過事先準備或訓練來克服。但如果有胸悶、胸痛、嚴重痠痛、甚至頭暈目眩的症狀,通常是心肺功能或是肌肉等器質性的疾病所導致,這時候就要尋求醫師的協助了。